广州直系亲属房产过户分为:赠与过户、买卖过户和继承过户三种,三种过户方式分别需要的费用是:
一、赠与过户
1、个人所得税
房屋产权所有人将房屋产权无偿赠与配偶等直系亲属,以及赠与对其承担直接抚养或者赡养义务者、法定继承人等情况,不对当事双方征收个人所得税。(直系亲属有:配偶、父母、子女、祖父母、外祖父母、孙子女、外孙子女、兄弟姐妹)
2、契税:按3%-5%缴纳契税;
3、增值税:父母无偿赠与孩子房屋免征增值税;
4、印花税:赠与双方均需按0.05%缴纳印花税;
5、土地增值税:直系亲属间无偿赠与房屋不征收土地增值税。
二、买卖过户
1、个人所得税
根据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》((1994)财税字第20号)规定:“二、下列所得,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:
2、个人转让自用达五年以上、并且是唯一的家庭生活用房取得的所得。”
即出售购买时间超过五年,满足家庭唯一住房的住宅,(满五唯一),免交个人所得税。
“满五”:是指个人购房至转让房屋的时间达5年以上。
“唯一”:是指同一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范围内纳税人(有配偶的为夫妻双方)仅拥有一套住房。
三、继承过户
1、个人所得税:通过继承的方式取得直系亲属的房产,不征收个人所得税。但继承是不可控的,不可选的,必须权利人死亡才有继承之说;
2、契税:法定继承人不征收契税,但非法定继承人通过遗嘱继承是需要收契税的;
3、增值税:继承直系亲属的房屋免征增值税。
郑州亲属过户房子办理方式有五种,分别是:
1、买卖过户
买卖过户就是通过房产交易的方式进行过户,其过户费用就按照买卖过户的标准进行收取。
2、亲属过户
亲属过户是买卖过户的一种特殊情况,房屋价值可以自己来定,税务局不再核定房屋价值,其过户税费是按照买卖过户的标准税点进行收取。这种适合有购房资格,且是直系亲属间的过户。
3、赠与过户
赠与过户是指将房产无偿赠与给受赠人。赠与过户必须是直系亲属之间办理,税务局需要核定房屋的价值,受赠人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,增值税,仅需要缴纳3%的契税和0.1%的印花税。赠与可以选择公证赠与和无公证赠与两种方式,其中公证赠与需要单独缴纳公证费。这种方式适合受赠人没有购房资格,或者房屋税费比较多。弊端是赠与人家庭为单位3年内郑州不能新购住房。
4、继承过户
继承过户是指产权人或者产权共有人去世,名下房产由有继承人继承,并办理产权过户。继承人包含父母、子女、配偶等。继承过户需要缴纳公证费,印花税等。继承得来的房产,再出售时,如果不是产权人家庭唯一住房且满五年,需要缴纳差额20%的个人所得税(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遗产税)。
5、夫妻间过户
夫妻间过户顾名思义就是夫妻间的房产过户。通常包含婚内赠与和离婚析产两种,婚内更名是指在婚姻存续期间,房产产权转移、加名、减名。离婚析产是指夫妻双方根据离婚协议分割房产产权。如果房产办理了婚内更名,按郑州市现行政策,夫妻三年内郑州不能购房。如果办理了离婚析产,再出售此房产时,市内老五区不受影响,郑东新区和经开区需要满足满五唯一,否则需要征收差额20%的个人所得税。
1.买卖过户
买卖过户就是通过房产交易的方式进行过户,其过户费用就按照买卖过户的标准进行收取。
2.亲属过户
亲属过户是买卖过户的一种特殊情况,房屋价值可以自己来定,税务局不再核定房屋价值,其过户税费是按照买卖过户的标准税点进行收取。这种适合有购房资格,且是直系亲属间的过户。
3.赠与过户
赠与过户是指将房产无偿赠与给受赠人。赠与过户必须是直系亲属之间办理,税务局需要核定房屋的价值,受赠人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,增值税,仅需要缴纳3%的契税和0.1%的印花税。赠与可以选择公证赠与和无公证赠与两种方式,其中公证赠与需要单独缴纳公证费。这种方式适合受赠人没有购房资格,或者房屋税费比较多。弊端是赠与人家庭为单位3年内郑州不能新购住房。
4.继承过户
继承过户是指产权人或者产权共有人去世,名下房产由有继承人继承,并办理产权过户。继承人包含父母、子女、配偶等。继承过户需要缴纳公证费,印花税等。继承得来的房产,再出售时,如果不是产权人家庭唯一住房且满五年,需要缴纳差额20%的个人所得税(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遗产税)。
5.夫妻间过户
夫妻间过户顾名思义就是夫妻间的房产过户。通常包含婚内赠与和离婚析产两种,婚内更名是指在婚姻存续期间,房产产权转移、加名、减名。离婚析产是指夫妻双方根据离婚协议分割房产产权。如果房产办理了婚内更名,按郑州市现行政策,夫妻三年内郑州不能购房。如果办理了离婚析产,再出售此房产时,市内老五区不受影响,郑东新区和经开区需要满足满五唯一,否则需要征收差额20%的个人所得税。
亲属之间房产过户要看是直系亲属还是费直系亲属,如果是非直系亲属就采用普通买卖过户是最好的,如果是直系亲属就要看具体情况,有三种方式,分别是:
第一、赠予:
这个可能也是大家觉得最合情合理的一个方法,直接把名下的房产赠予给儿女,不过这样操作会需要缴纳房屋总价的3%的一个契税,这里我们就以房屋总价100万来计算,所以你需要缴纳3万的一个契税才能完成过户。当然了,办理赠予还会有公证费、印花税等费用,不过这个金额不多,就忽略不计了。因为是父母所以这里也就没有营业税之类的问题了。
第二、直接继承父母的房产:
这个可能也是大家非常认可的一种办法,而且费用也是比较低的,主要就是需要加纳手续费、登记费、房产证工本费、印花税等,这些加起来也没多少,基本上就可以忽略不计了。所以从价格上来看,好像比第一种更加划算。
第三、买卖的方式:
就是和正常交易一样,从父母手中购买获得房屋所有权,对于这种操作,如果是首套房,小于90坪,则是收取1%的契税,如果是大于90的收取1.5%,如果不是首套房,则是90坪一下1%契税,90坪以上3%契税,不过因为是交易,手续稍微复杂一点,价格在前两者中看起来出于中等价位。
亲属要分成直系亲属和非直系亲属,非直系亲属之间就采用普通的买卖过户,没有什么新的政策;
直系亲属过户房子新政策有:
1、生前赠与的过户方式
生前赠与是指父母通过赠与的方式将房子过户给子女。大家都会觉得这种方式会比其他转账方式最方便,性价比最高。事实上,赠与转让方式也会产生一定的费用,而且是一笔不小的费用。
根据新规,子女在接受父母赠与房产的同时,还需要承担双方3%的契税、1%的公证费和0.05%的印花税。以一套100万的房子为例。如果想通过赠与的方式成功过户,需要承担4万多元的过户费用。
与房屋买卖过户方式相比,赠与过户方式产生的成本不亚于it。所以业内人士建议,一般不要选择这种赠与的转让方式进行转让。因为随着房子价值的逐年增加,所需的转让费也会逐年增加。
2、生后继承的过户方式
这种转移方式简单的理解就是子女继承父母的财产。一般来说,父母去世后,要办理相关手续。与买卖转让和赠与转让相比,继承转让是最便宜的转让方式。
由于没有契税,没有评估费,只需要按规定缴纳公证费和登记费,在几百到几千不等。
但是,这种转让方式也有其不便之处,如果老人生前没有立下明确的遗嘱,约定由谁来继承他的房子。会引发不必要的家庭纠纷,符合条件的继承人可能会被一份财产撕裂。
为了让继承人更顺利地继承父母的房子,对继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完善。在2021年已经实施的《民法典》明确规定,财产继承的规则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。提出三点。第一,可以用代位继承;二是提出继承与赦宥制度;第三,对遗嘱效力的认定作了新的规定。
深圳父母房产过户给子女还是三种方式,分别是:继承过户、赠与过户和买卖过户,三种过户的优缺点分别是:
一、房产赠与过户的优缺点:
优点:
1、2021年直系亲属房产过户赠与过户需要缴纳契税,且契税不能享受优惠,且契税为3%,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。
2、但是赠与过户除了交契税,公证处做赠与公证,公证的费用就有多有少了,各个地方收费标准不同。
3、赠与的优点就比较快捷、及时且无争议。如果父母一方将房产赠与给自己的子女并登记在己方子女名下,那么该房产就视作对己方子女的单独赠与,与子女的配偶无关,减少因婚变带来的不稳定性。
缺点:接受赠与之后,再转让房产需要交差额20%的个税。(除非满足满五唯一条件)
二、房产继承过户的优缺点:
优点:
1、直系亲属房产继承过户只需要继承公证的费用就行。
2、个人所得税、增值税和契税都无需支付。
缺点:
1、与赠与过户一样,如果以后不卖,那么就不会产生差额个税,如果以后想要出售,同样要满足“满五唯一”方可免交。否则需要缴纳差额20%的个税。
2、房产继承过户需要提前起草一份遗嘱,明确房产继承人,如果没有遗嘱,继承过户给子女的房产自动视为子女与其配偶的夫妻共有财产,如若子女婚姻产生婚变会出现财产争议。
三、房产买卖过户的优缺点:
优点:满2年就可以免增值税,如果满5年又是家庭的唯一住房,那么可以免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,只需要交1%-3%不等契税。
缺点:直系亲属房产过户买卖过户就是正常的二手房交易,个人所得税、契税、增值税等该交的税费都是需要交的。
三种方式适用情形:
一、继承过户最省钱
在买卖、赠与、继承三种过户方法之中继承是最经济快捷的途径,因为我国还没有开征遗产税办理继承,过户只需缴纳公证费,其他税费全免,由于继承的方式,在父母一方去世的情况下才可以实现,所以很多父母都暂时不考虑这种途径,当然也有父母考虑的很远,打算写下遗嘱把房产留给孩子。
二、五年以内的房产,继承过户最省钱
根据国家政策,父母把房产赠与子女是免征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的,只缴纳房屋总价2%的公证费和3%-5%的契税即可,但买卖过户虽不用缴纳公证费,但除了缴纳契税外还需缴纳其他的税费,例如房屋购买不足5年以及面积超过140平方米的房子,买卖过户时要征收营业税。
三、五年以上的房产,买卖过户最省钱
根据国家政策,如房产购买已超过5年,则免征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,只需缴纳契税,比赠与过户少缴纳一个公证的费用。